2月14日,一批沪上科学家携其科技创新成果在人民大会堂接受国家表彰,共有56个项目和个人获国家科技奖励,占总数14.6%。至此,上海获奖总数占全国比重已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
市科技奖励办表示,以获奖项目的完成人为代表,上海科技人才显示出结构优势。据统计,在上海所获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50岁以下的有11人,51至59岁的有9人,60至69岁的有2人,70岁以上的有3人。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究员、博导宣利江年仅44岁,历时十多年开展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研究,此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这些大奖得主体现着沪上高端人才的领军作用。在去年底新当选的7位沪籍两院院士中,3位此次分获三大国家科技奖。据统计,在沪65位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中,至少有1/3科学家曾获国家科技奖。
以上海交大、复旦大学、华东理工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奖项分别达5项、3项和3项。以企业为主要完成单位的奖项也超过了10项,其中不少是出自传统行业的自主创新成果,如宝钢股份、上汽集团、外高桥第三发电厂、上海锅炉厂等。
从获奖领域看,这次全市共16项医学领域重大成果获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上海获奖总数28.6%。如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睡眠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研究及其应用”项目,提出中小学作息制度改革建议,推动上海在国内率先实施上学时间推迟政策,这一政策去年起由教育部向全国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