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为2012年制作了一本蛮有创意的台历,每一页都印着一位行业里先进人物的照片,还有简短的事迹介绍。2月份的那页上,是老杨。老杨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手拉吊环,眼睛定定地盯着前方,神情有点凝重……“旁白”中说,他是个能通过“听诊”给地铁找毛病的人。
为地铁“听诊”?有意思。
老杨,大名杨黎萌,从1999年开始,辗转1、2、8号线,一直做地铁车辆的检测维修工作,目前是上海轨交维护保障中心车辆公司维修五部殷行基地质量室的一名质量管理员。
“‘听诊’其实是老杨本职工作以外的‘业余活动’!每天上下班乘地铁,他都注意听列车的声音,判断运行是否正常,等于在为保障行车安全义务加班。”维修五部8号线技术主管曹晟赟告诉记者,做车辆检修的专业人员,他们那里总共有176个,其中不乏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但光靠耳朵就能听出列车运行状况的极少——“这种耳朵,没10年工夫练不出来,像老杨这样的‘宝贝’,我们这儿不超过10个。”
“他的眼睛有时比仪器还灵!”
上午9点半,记者在殷行基地检修库车间的“检1”轨道附近找到了老杨。穿一身深蓝色工作服,他正站在806号列车旁,借着手里一只小手电的光亮,检查车辆底部的设备。
他身旁,还有几个穿同样工作服的机械师。此时,其中一人钻进轨道地沟,用手里细细长长的铁尺量列车的“车轮内侧距”——“1354.9(毫米)!”量完,小伙子把数据吆喝给不远处拿着纸笔记录的同伴。“内侧距离范围是1355毫米正负3毫米,这个数据表明情况正常。”视线不离眼前的制动电阻箱,老杨头也不回地解释。
维修五部殷行基地主要负责地铁8号线46列列车的日常检修。针对地铁列车的检修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每天列车结束运营后的“日检”,另一种是每辆车每月一次的“均衡修”。今天老杨他们要给806号列车做“均衡修”,包括测量铁轨到客室地板面的高度、检测空气弹簧压力等诸多内容。
别的机械师先已检修过一遍,举着手电沿地沟慢慢“溜达”的老杨担当的是查漏补缺的角色,要看得格外仔细。
一系簧没有裂缝、气阀手柄没有裂缝……老杨的手电光扫过车底一个个零部件。记者注意到,当他查看车轮内侧轮式刹车制动缸时,光点会有意在每个螺栓上停留一两秒。“我在看螺栓的缝隙,就是这条黑线。”指着螺栓下方一道棉线粗细的黑色阴影,老杨说:“缝隙变大就表示螺栓松了,要喊人用扳手紧一紧。4天前,做上一个‘均衡修’的时候,找到过一个松了的空气簧螺栓。”
问他缝隙怎么算大,老杨答,“看多了,自然知道。”身边一个年轻的机械师打趣道,“我们检修靠仪器,老杨靠眼睛,他的眼睛有时比仪器还灵!”
能听出问题,还能听出问题在哪里
老杨眼睛厉害,耳朵也厉害。
前年上海世博会开始前,为加强行车安全保障,公司号召全体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乘车随检”,就是乘地铁出行时多留心,一旦感觉有异,立即报告调度中心。于是从那时起,不少技术员上了车便注意“看”,注意“闻”——用鼻子闻有没有电子设备烧焦的糊味,不过,由于列车运行时换气设备在不断工作,等你真闻到糊味,那安全问题已经挺严重了。老杨另有一功,除了“看”和“闻”,他“听”。
2010年下半年的一个休息天,老杨乘8号线外出,一上车便习惯地注意听列车运行的声音。坐了几站,老杨有点心不定了:“车轮的声音让我耳朵不舒服,正常情况下,车轮和铁轨摩擦发出的声音很柔和、很有节奏,但那天的声音有些‘涩’。”他马上联系调度室驻站人员,安排这列车及时退出运营。开进检修车库一查,“涩”是因为车轮轴箱油脂渗油,导致了温度过高、轴承咬死……硬撑下去,最严重的后果可能是列车出轨。
时隔一年,老杨的耳朵又立功了。
去年夏天,还是在8号线上,列车过弯道时,老杨突然在一片正常的“哗啦啦”中捕捉到两声轻微的“咕咚”。他有些不放心,走到车厢连接处凝神屏息等下一次进弯道……“咕咚”,又是一下几乎微不可闻的金属撞击声。“前一次我还听不出这是什么,只觉得声音不对劲,再次听到,我知道了,可能是安装在车底转向架的‘抗侧滚扭杆’出了问题。”
还是联系调度,通过“故障流程”将列车送回检修库确认。“一查,的确是扭杆出问题了。这东西可以确保地铁高速过弯时不发生侧翻,如果工作正常,应该是没声音的。”曹晟赟说,这回,机械师们都真心服了老杨,“真不知道他耳朵是怎么长的,不但能听出有问题,还能听出问题在哪里,神了!”
对别人的夸赞,老杨笑着连连摆手:“什么神不神的,还不是做检修做惯了,就连坐地铁上下班,耳朵也一直竖着。”